跨國藥企新動態:業務拆分、高管調整、裁員……
核心提示:近日,多家大型跨國藥企在公布財報的同時紛紛對外展示新的業務增長策略,以重組、拆分、裁員等行為進行企業內部調整,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來實現業績增長。
近日,多家大型跨國藥企在公布財報的同時紛紛對外展示新的業務增長策略,以重組、拆分、裁員等行為進行企業內部調整,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來實現業績增長。
默沙東:K藥獨大背后的“瘦身”法則
2月5日,默沙東公布2019年業績,全年實現總收入468.4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Keytruda以54.6%的增幅突破100億美元大關,貢獻值最大。2014年9月Keytruda獲批上市,一路高歌猛進成為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頂級產品。但也正如投資人所疑慮的,近年來默沙東除了Keytruda幾乎無重磅產品獲批,一旦其專利到期,該公司或將面臨經營困局。
或許考慮到新藥管線儲備不足的頹勢,財報公布當日,默沙東首席執行官Kenneth C. Frazier便宣布:為了讓默沙東成為一家領先的研發型生物制藥公司,決定將現有的女性健康產品(包括NuvaRing、Implanon)、過專利期品牌藥(包括Zetia等)和生物類似藥(包括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和曲妥珠單抗類似物)等資產剝離出來,成立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的名字暫為NewCo。
此前曾擔任Array生物制藥公司的董事長,有深厚的醫藥行業經驗和女性健康專業背景的Carrie Cox將擔任NewCo董事會主席;此前擔任過默沙東國際部總裁,默沙東骨骼、呼吸、免疫、皮膚業務部高級副總裁等職務的李凱文(Kevin Ali)被任命為NewCo的首席執行官。
此次拆分計劃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后,將大幅提高默沙東的運營效率,或將在2024年獲益超過15億美元。而“瘦身”后的默沙東將保留并繼續專注于腫瘤、疫苗、處方藥和動物保健產品等領域的產品開發,并繼續大力投入研發來挖掘多個科學領域的突破性創新療法,賦予產品管線更高的價值。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師Randall Stanicky對默沙東此舉評價到:盡管此次剝離傳統業務具有戰略意義,但精簡后的默沙東公司是否會達到其營業利潤目標,以及如何處理對Keytruda日益增長的依賴,仍是投資人未來關注的焦點。
GSK:一分為二,聚焦核心業務
繼默沙東之后,GSK也決定進行業務拆分。
2月6日,跨國藥企GSK公布了2019年的業績:全年收入338億英鎊,增長幅度為8%。其中消費保健品業務收入為90億英鎊,增長17%;疫苗業務收入72億英鎊,增長19%;處方藥業務收入為176億英鎊,與上年持平。GSK同時宣布:在未來兩年內將公司分為兩個實體:一個將專注于藥品和藥物開發,另一個將專注于消費者醫療保健產品。
這一拆分計劃似乎籌謀已久。2018年12月GSK與輝瑞達成協議,決定將雙方的消費者保健業務合并成一家新公司,GSK占股62%,輝瑞占股38%。新公司以葛蘭素史克消費者保健公司的名稱在全球開展業務??紤]到Emma Walmsley在消費者保健業務領域的職業經歷,一時間“GSK將做全球OTC領域領導者”的傳言甚囂塵上。但隨著腫瘤免疫療法、雙特異性抗體、基因療法等前沿技術的興起,Emma Walmsley又在上任后以收購Tesaro顯示了重返腫瘤領域的決心,或許這次業務拆分計劃也是GSK將后續業務重心傾斜至創新藥領域的轉型之舉。
GSK預計通過此次拆分,到2022年每年可節省7億英鎊,并從2022年起改善運營績效。目前,GSK已啟動比利時疫苗業務的重組計劃,預計裁員720名。與此同時,GSK也已為大規模的消費者醫療保健業務分拆做好了準備。
賽諾菲:精簡管理層,4位高管離職
自2019年9月Paul Hudson就任賽諾菲首席執行官后開始,精簡管理架構,重塑公司的雄心計劃也同步開啟了。而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是“停止賽諾菲新的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藥物的研發計劃”。眾所周知,其重磅產品Lanuts奠定了賽諾菲在糖尿病治療領域“一哥“的地位,但隨著2015年產品專利到期,而后續產品補位不成功,也讓賽諾菲意識到產品管線增長的困境。于是,賽諾菲重新梳理公司的戰略框架,并決定將未來的業務重心放在腫瘤和免疫炎癥領域的藥品研發上。
據2019年賽諾菲財報數據顯示,腫瘤和免疫炎癥領域的藥品發力貢獻了雙位數的增長。其中,最驚艷的當屬治療特應性皮炎的Dupixent(dupilumab),上市3年就突破了20億歐元,賽諾菲更是直言對Dupixent抱有銷售峰值超過100億歐元的預期。
除了精簡公司業務之外, Paul Hudson也希望精簡公司管理架構。2020年2月12日,Hudson宣布改組公司管理層,4位高管將離職,其中包括醫療和數字官Ameet Nathwani、基礎保健業務負責人Dieter Weinand、業務轉型負責人Dominique Carouge和對外事務負責人Kathleen Tregoning。而這場“離職”風波是即時生效,還是慢慢淘汰目前尚未確定。
隨著離職,向Hudson匯報的執行委員會將從14名成員縮減至10名成員,并將圍繞特藥(免疫、罕見病、血液、神經、腫瘤)和疫苗業務單元任命更具針對性的管理人員。值得一提的是,Ameet Nathwani作為首席數字官(CDO)的職位仍將保留,其未來工作將繼續重點開發數字療法等新技術,并幫助賽諾菲將AI整合到其業務中。賽諾菲承諾,通過業務精簡和管理層重組,到2022年運營成本或將降低20億歐元。
精簡后再創新,不僅是Hudson對賽諾菲的期望,也是投資者的期待。Vantage分析師在1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19年,該公司78%的銷售額來自上市10年以上的產品。如果Hudson的改革不起作用,那么五年內,賽諾菲將與默沙東一樣依賴于“老藥”。對此Hudson表示,未來賽諾菲將在“未來增長的關鍵核心領域”的研發上投入更多資金,以最具前途的藥物打破僵局,致力于前沿科學并專注于交付成果。
拜耳:重組研發中心,繼續裁員
自2018年8月拜耳以590億歐元的代價收購全球種業巨頭孟山都以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變成了拜耳的常態。如何重組公司業務與優化員工結構也成了拜耳一直在思考的事情。2018年11月,拜耳宣布將重組其制藥研發和消費者健康業務,并將在未來幾年將資產重點重新放在其核心生命科學業務上。同時到2021年,將在全球減少12000個工作崗位,其中研發方面約有900個工作崗位。
2020年2月12日,拜耳宣布將旗下400名研發員工轉移到一個“成熟的研究中心”就任,而該中心將由德國CRO 企業Nuvisan在柏林建立。該研發中心將專注于跨越藥物發現周期的小分子研究。目前沒有財務細節透露,但該交易計劃在今年年中完成?;蛟S這便是拜耳在研發部門重組裁員邁出的第一步。
拜耳表示此舉將有助于“加強柏林的醫療集群”,也將使總部設立在柏林的制藥部門更加便利的參與“重大研究活動”。同時,該公司在聲明中稱,未來該公司還將繼續“支持拜耳加大對其研發運營模式靈活性和生產率的關注”。
作為一家創新型企業,拜耳以裁撤研發相關崗位這種“壯士扼腕”的做法尋求業務轉型,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與決心。而此次轉型能否成功,我們仍需期待。
參考資料:
1.Pharmas break up to accelerate growth
2.Sanofi shrinks executive team as new CEO reshapes French drugmaker
3.Bayer moves 400 R&D jobs to CRO-run small molecules unit
責任編輯:露兒
-
醫藥代表系統學習產品知識的十個步驟
每個剛入行的醫藥代表初期都會接受公司大量培訓,產品知識培訓更是重中之重,不僅培訓而且還要考試。...
-
“3+6”醫用耗材帶量采購,價格信息公布
吉林省政府采購中心消息發布《京津冀及黑吉遼蒙晉魯醫用耗材(人工晶體類)聯合帶量采購文件(LH-HD2020-1)》(下稱《采購文件》),公布人工晶體類耗材的具體采購品種、申報價格等信息。 ...
-
首輪價格降幅低于42% 醫療器械企業直接淘汰
首輪價格降幅低于42% 醫療器械企業直接淘汰...
-
Q1最慘淡的兩大藥品領域,代表都離職了!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但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輸入病例不斷上升,加上中國本土還有不少無癥狀感染患者,這使得中國經濟無法完全恢復正常。...
-
某些藥企又要開啟新一輪裁員了
做代表難,今年更加難。除了國家級的帶量采購,省級也有帶量采購,感覺就像是夾縫中求生存。...
-
兩家外企大裁員,患教專員全部解散!
兩家外企大裁員,患教專員全部解散!...
-
執業藥師掛證,面臨終生逐出行業的巨大風險
執業藥師掛證,面臨終生逐出行業的巨大風險...
-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附目錄)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馬鞍山市稅務局發布的《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公告2020年3月》顯示,51家企業涉嫌虛開發票,其中24家是藥械企業或相關資訊、服務企業。...
-
91家藥企收入公開:以嶺、科倫、康恩貝…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的沖擊力和沖擊面都超過了2003年的非典,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也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經濟運行節奏。...
-
重磅!42家藥企被曝藥品不合格!
3月25日,國家藥監局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質量公告(2020年第1期)》,53批次不合格藥品曝光。...
-
突發!一藥企宣布裁員53%!多家藥企頻現降薪、裁員
美國生物制藥公司Sage Therapeutics宣布重組,將裁員340人,占總員工總數53%!...
-
知名藥企重磅業務,停了!
近日,諾華公司官網宣布,終止將山德士美國仿制口服固體和皮膚病業務出售給Aurobindo Pharma USA Inc.的協議。原因是該決定未在預期的時間計劃內獲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批準。...